常在微信朋友圈混的你,是否苦惱于“被廣告刷屏”“被迫發軟廣”和“買得很不爽”,而陷入“要不要把微商朋友拉黑”“單位憑什么入侵我朋友圈”和“買賣不成朋友也沒得做”的三重糾結之中?如果是,那么恭喜—你的朋友圈快變成“生意圈”了。
朋友圈:那些陷阱和困擾
其實,糾結倒在其次,別受騙才是真。
在朋友圈里看到漂亮衣服,動心之下便果斷購買,結果竟相去“十萬八千里”,聯系退貨,“朋友”早已不見蹤影。而根據快遞單上信息找到發貨者,卻被拒之門外,選擇投訴,也因提供不了賣家聯系方式、經營地址、網絡IP等,工商、消協等也愛莫能助。
不少微信買家都有這樣的慘痛遭遇。記者咨詢南京棲霞區消費者協會時,一位工作人員建議直接報警。“消協受理投訴有個原則,你要找到被投訴人所在地的消協投訴。如果海外代購無法確認對方身在何處,或者一旦賣家拉黑你,找不到對方確切地址,我們也無能為力。”
這位工作人員表示,任何消協受理的投訴都必須具有明確的店名和地址,有登記備案,而這些恰恰是朋友圈商家所不具備的,這也意味著消費者無法找到合適的維權渠道。“所以,不要輕信朋友圈代購,購物最好去實體店或靠譜的網店購買,否則誰也幫不了你。”
“如果是個人間的交易,那就不屬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范圍,所以微信代購產生糾紛后往往維權難,消費者即使向工商部門舉報,結果也不樂觀。”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分析師、網絡零售部主任莫岱青對記者表示。
與相對規范和成熟的電商相比,時下吸引不少年輕人的微信朋友圈購物,由于監管尚不完善,經常遭遇直接付款風險、虛假宣傳較多、消費維權不易等麻煩。
除此之外,“點贊”等微信購物陷阱,也屢屢見諸官方維權案例中。更坑爹的是,不少微店干脆直接就不支持退貨。今年22歲的南航大學生陸超對記者透露,,曾通過圈子代購過一款賣得很火的薰衣草小熊,結果女友不喜歡,非要退貨。小陸苦笑道,“都是朋友,人家大老遠從澳洲帶來,我哪能說退就退,也抹不開這個面子。”最終只得自己承擔數百元損失。
微商:游走在正邪之間
朋友圈是一個由熟人、半熟人組成的“關系圈”。充分利用熟人之間的這種信任,來做銷售和推廣,朋友圈就成了“生意圈”。這種信任,的確成就了不少賣家。
不過,“半夜一兩點接待顧客是常事,”今年23歲的無錫姑娘“可可”在記者承諾不透露其真實姓名后才同意接受采訪。“賺的都是辛苦錢。有些人半夜回家才有空翻看你的圖,一兩點找你,也得賣啊。” 這可說是微信賣家一種普遍的生存狀態。
作為萬千扎根于“朋友圈”的生意人之一,“可可”涉足這個行業純屬偶然。曾在國企工作的她做進出口貿易,一段時間后,開始試水微信上兼職開網店,之后干脆干起專職。“這1年賺的也不多,但堅持薄利多銷,顧客群基本穩定。”
除了像這樣把生意做成職業的誠信賣家,有些賣家抱著“賺一票是一票”的心態,甚至直接銷售假貨,這一定程度上導致朋友圈內魚龍混雜。難怪微商們在接受記者采訪時,都無一例外“不愿透露真實姓名”。
南通姑娘“Honey”已經在朋友圈里代購約半年韓國化妝品,但她其實并不在韓國,拿的也不是一手貨源。除此之外她顯得不愿多談,只是不厭其煩地推銷起兩款面膜。得知記者不愿購買,便迅速選擇“刪除好友”。這種“國外代購做得紅火,但壓根沒出過國”的情況還真不少。
“假貨超級多的,做正品不容易。而且有些假貨比正品賣得還貴。”同樣是經營韓國代購的蘇州姑娘“荔枝”感嘆。荔枝稱自己哥哥在韓國,貨品全部來自韓國專柜。不過,對于在朋友圈內泛濫的假貨,她并不認為都是??邮烊?,“有些代理自己可能也不知道賣的是不是正品吧。不是一手貨源,如果從上家拿的是假貨,她們也未必知道。”
微信營銷:還能火多久
“別忘了在朋友圈曬一曬”,現如今,很多商家在贈送禮品時都不忘“送”上這一句叮囑。微信作為時下最強大的社交平臺之一,也成為營銷生財的一塊“寶地”;“在朋友圈分享”不但是一種社交行為,也是一種流行的營銷方式。
“別拉黑我呀,還有1天就結束了。”在南京一家美容院工作的愛華隔三差五接到任務,轉發美容院促銷活動到朋友圈。愛華說:“單位要求員工必須轉,不轉就有相應的處罰措施,還請朋友們多擔待??!”由于陌生人的隔閡一開始就不存在,朋友圈涌現出的無數刷屏“微營銷”風生水起,但過度營銷往往讓人反感。而在朋友群里中的肆意叫賣,也在一定程度上傷害了朋友感情。對此,有網友直接選擇屏蔽微商朋友。而一些賣家很可能是:賺到了錢,丟了朋友。
微信營銷能將廣告信息和產品信息精準送到用戶手機上,但很多用戶對廣告容忍度很低。營銷者多發幾條廣告,就有可能要付出朋友和粉絲流失的代價。更為關鍵的是,基于熟人關系、建立在信譽之上的這種買賣,往往容易忽略貨源、發票和售后等環節,一旦出現糾紛,雙方就會傷了朋友間的和氣。
“作為一種銷售方式,微信營銷通過朋友間的信任,口碑傳播,比較節約成本,但是各種陷阱比較多,假冒偽劣問題普遍,維權也比較困難,并不讓人放心,所以我認為未來發展還是有一些局限。”莫岱青認為,“朋友圈用戶一般都不是隨時在線,溝通起來并不及時,各種廣告刷屏會造成不好的用戶體驗,加上監管力度還跟不上,發展會有很大的局限。”事實上,即使是微信官方,也將自己明確定位為基于社交和即時通訊服務的手機應用,而非營銷平臺或媒體。換句話說,微信營銷能火多久還很難說。
信息網址:http://www.respectj.cn/ziyuan/view15069.htm